【禁聞】中共城投企業變拿地大戶 加大債務風險

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07日訊】中國房企深陷債務黑洞,不少地方政府透過由政府支持的城投企業參與競標,收購政府出讓的土地,藉此填補私營開發商留下的缺口。據統計,今年前3季,城投企業拿地規模占比為29.2%,在所有類型企業中占比最高,成了「拿地第一大戶」,然而這種左手出右手進的方式,反而是加大了債務風險。

中國房地產市場黑雲籠罩,大型房企深陷債務黑洞,爛尾樓的巨大壓力之下,更沒有購買土地的能力。

與此同時,城投企業成了「拿地大戶」 ,今年前3季,大約有三成出讓土地買家為城投企業。第一財經報導,不少地方政府透過由政府支持的城投企業參與競標,收購政府出讓的土地,藉此填補私營開發商留下的缺口。

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:「因為中國的整個經濟下滑情況非常嚴重,那一般的民企拿到這個土地之後,它幾乎是無力開發,那更不用講,說他會去買土地,那因為你沒有買土地,沒有開發的時候,地方政府的收益就會減少很多。所以現在出現一個狀況,就是地方政府在標售土地的時候,是由這些所謂的城投公司來標售獲得土地,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作帳,左手換到右手。」

過去10幾年來,城投企業為中國的地方政府充當了重要的錢包角色。

黃世聰:「地方政府的收益來自什麼?第一個,地方的企業的獲利跟所得,能夠貢獻給地方。另外,第二個就是過去可能地方政府有很多都是賣土地,或是藉由跟這些所謂的一些投資,譬如說它投資一些民間企業這樣來獲利,但問題是現在中國的民間企業表現也不好,中國很多地方的產業發展也不好,然後中國的這個營建所謂地方的這些所謂的營建公司倒閉,非常多那土地沒人買,所以變成是缺乏財政來源的狀況之下,才做這樣一個動作。」

報導引述房市調查機構的數據指出,城投企業拿地後的開工率明顯低於平均水準,2021年城投開工率僅有38%,是各類型企業中最低;2022年城投開工率僅為8%。

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(DAVY J.Wong) :「城投一直以來開發的話,賣的、經營的都不如私企好,因為畢竟它是國企這種比較臃腫的,比較官僚的這種做法。那現在市場不好,他主要是以托的名義去做,主要是一個維持市場上面一個就是虛假的繁榮。第二方面來說,就是空托它的資產,不會資不抵債,那它就達到這個目的行了,那為什麼要開發?但他也沒有錢去開發,所以肯定不開發。」

分析認為,城投債務風險會加大銀行金融風險。

黃大衛:「城投債務其實就是地方債務,他們往往就是捆綁在一起,同一類型的東西,他們會導致地方銀行,尤其像村鎮銀行各種地方小銀行,他們會大量的資金都借給城投公司,最後結果可能導致一個地方金融問題,擠兌,就像當時的一個鄭州商業銀行,除了那個挪用資金之外,它很多也是借給城投,沒有資金歸還。它會導致一個銀行的資金頭寸減少,然後資不抵債的一個不良資產率會上升。」

黃世聰:「在過去經濟好的時候,或是房地產景氣好的時候,建商獲利,然後城投公司也可以獲利,所以達成一個雙贏的局面。但是現在是一個不好的局面之下,它等於是就變成是從過去的獲利的狀況,轉為虧損的局面,因為它要養一堆人,它要投資非常多,但是這些都沒辦法回收的時候,就會從盈餘變成赤字,那進而波及到整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。所以我才說這個其實從城投公司的困境,你可以看得出來,中國房地產的不景氣真的是壓力比大家想像中的還要更嚴重。」

國際信貸評級機構惠譽(Fitch)亞太區國際公共融資評級高級董事孫浩認為,「兜底拿地」的確增加了城投企業的債務風險。受現在市場環境影響,很多地方城投都是比較困難,從財務角度來說,項目的回款週期會很長,可能要持有很長時間,開發上的不確定性也會更高。

編輯/黃億美 採訪/易如 後製/鐘元

分享:

相關文章

中共擬發行3兆元特別國債 專家:難以奏效

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2月25日訊】路透社報導稱,中共政府計劃2025年發行3兆元人民幣的特別國債,企圖提振經濟,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。分析直指,共產中國的經濟已不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,正面臨著更深層的問題,因此,中共刺激措施仍然難以起效。

阅读更多 »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