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禁聞】失業率再創新高 中共提振消費方案被看衰

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3月19日訊】中國經濟持續低迷,2月失業率達到5.4%,比上個月上升0.2個百分點。由於去年中共統計局調整統計方式,經常隱瞞不利情況,實際的數據可能更糟。對於中共推出的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》,企圖想刺激內需、提振經濟,學者認為不樂觀。

中共國家統計局3月17日公布,今年前兩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4%,城鎮失業率上升至5.4%,實際數據可能更糟。

外界關注,中國今年前兩個月工業成長放緩,是否與關稅有關?中共國家統計局的回答避重就輕,表示中美貿易互補性強的特徵仍在顯現。另一方面,將擴大內需做為今年的施政優先,以試圖緩解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對關鍵成長引擎的衝擊。出台更多的政策,企圖提振低迷的民間消費信心。

根據16日發布所謂的《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》,當局提出8個方面30項措施,涵蓋增收促消費、服務消費提質、大宗消費升級等,主要是想刺激內需、提振經濟。其中文件第4項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中第15條講到,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。

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:「因為這些產業受到出口下降的影響,需要中共來創造內需,以避免企業裁員甚至是倒閉。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,也避免地方的財政惡化。如果直接補貼企業,地方政府負擔過重,而以舊換新可部分轉移到企業與消費者身上,減少財政壓力。」

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認為,以舊換新本質是產業政策,目的是支持製造業升級,而不是直接提升居民的消費力。

孫國祥:「 如果我們提到消費救濟政策,像是直接發現金或者是發消費券,則屬於短期的刺激,而中共政府更關心長期經濟結構的調整。換言之,中共不願發錢主要是因為財政壓力大,擔心消費者不願花錢,以及希望推動產業升級。相較於其他可能的選擇,中共更傾向於以舊換新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。」

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認為,這個政策其實是產業政策,而不是福利政策。

時事評論員李林一:「因為直接發錢這個事情,他針對的對象就是普通的老百姓,是為了救老百姓。而發消費券,這個針對的對象其實並不是老百姓,主要對象是企業。也就是說,它現在做的提振消費這個事,是為了救企業,第二個它才考慮到是真正的中國人民。 它就是把那個剩餘的產能啊,就是採用這麼一種方式,讓老百姓去消化。」

孫國祥認為,中共這種做法,背後應該涉及到財政負擔、政策取向、經濟結構等各種方面的考量。

孫國祥:「中共的財政壓力很大,政府無力大規模直接發錢,特別是地方財政困難。特別在2023年、2024年財政赤字率上升的背景下,政府財力不足以大規模發放現金或消費券。其次是經濟政策方向不同,不想進行短期刺激而是要長期的調控。換言之,中共強調就是結構性調控,希望透過長期政策來拉動消費,而不是一次性的發錢,避免帶來短暫的消費泡沫。」

儘管失業率攀升,消費信心不足,當局還是宣稱,今年前2月的工業增加值較去年同期成長5.9%,低於去年12月6.2%的增幅,高於經濟學家預測的5.4%增幅。

李林一:「它其實是全民去買單了,為中國的這個產能過剩去買單,中共歷來就是這麼做的。它以前你說這個房子也是這樣,它現在說2000年之前的這些小區全部都要翻新重建。建了新的之後,然後再砍掉,然後再重新來。其實中國的GDP這種數字,它都是一種重複的。你會發現,中國的這個增長其實是非常的低的,絕對沒有中共吹的那麼的高,這些就是中國經濟的那種亂象了。其實那種怪像,它就是自己在那裡左手換右手,右手換左手,然後在那裡去兜上這些事情。」

中國房地產持續低迷,中共在多次會議上強調房地產市場要「止跌回穩」。數據顯示,今年頭兩個月中國房地產市場指標延續了2024年的下降趨勢,市場不但未止跌回穩,而且還在持續惡化。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認為,「房地產業若沒有真正穩定,中國的經濟也就沒有真正復甦」。

編輯/黃億美 採訪/易如 後製/鐘元

分享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