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4月08日訊】中國2月份非在校青年失業率上升至16.9%,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.4%,達兩年來最高。由於外資大舉的撤離,讓很多高等學校畢業生找不到對應的工作。高居不下的失業率恐怕將導致未來嚴重的社會問題。與此同時,2025年中國製造業可能缺工3千萬人,但中國年輕人寧可失業也不去工廠。中共官方則大力宣傳所謂的「大國工匠夢」,鼓勵大學生做藍領。
中國失業率數據持續攀升,高失業率、破紀錄的研究所入學人數、公務員報考人數,都顯示著中國青年「不想做工」的意志。
中共當局去年印發《關於公布2024年大國工匠培育對象並開展大國工匠培育工作的通知》,隨後黨媒大力宣傳所謂的「中國夢,大國工匠篇」,企圖提高就業。
近年來,中國的產業結構已從依賴勞力密集工業,轉型成電子商務與金融等服務業並重的後工業經濟體,評論指出,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,主要是工廠的待遇問題和社會地位的問題。
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:「中國的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邊那種低端的技術,都大量的招農民工,而農民工又是中共最沒有保障的,所以他們的工資待遇和薪酬都是非常低的。所以長此以往就使得很多人一提起進工廠,就聯想到待遇差,社會地位低,就像加引號的低端人口一樣,所以大家不願意去。」
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(DAVY J.Wong):「表層的原因是一般藍領工作的薪資比較,時間長,缺乏發展空間,與年輕一代的希望脫節。然後另外再深入一點的,現在中國很多社交媒體與城市化就造作一種體面生活的幻象,讓工廠的勞動變成了社會地位低失敗的標誌,影響年輕人的就業的感覺。」
已開發國家高級技工占技工比例為20%至40%,而中國還不到4%,缺口上千萬人。儘管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仍處於失業狀態,但數百萬藍領崗位仍處於空缺狀態,年輕人為何不願進工廠?
黃大衛:「中國就很多時候都搞這種量化教育,培養了很多以考試為導向,學生一開始就被灌輸,上工廠是失敗者的潛意識,這是表面原因。真正的深層次結構,它不是個選擇問題,而是身分認同的瓦解。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,他不是懶惰,而是對整個社會的情緒性一種抵抗,抵抗他的身分歸類為貧下中農、低端人口,抵抗這種被統治被控制的,沒有價值的低價值社會人的這種標籤,抵抗他的社會身分、角色跟以及階級的低下,這是真正原因。」
李元華表示,中共幾十年來這種教育導向和社會風氣,導致一切向錢看。
李元華:「從一切向錢看的角度來講,那就是當藍領不是一個好的選擇。那中共現在所謂的什麼大國工匠啊什麼等等的,那完全是一種自我吹噓,其實是完成不了的目標。因為這種工匠他不是憑空而來的,他是有一個相應的一個群體,才能出現那些傑出的工匠,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這個行業,甚至說一些學習能力差,或者說專業精神差的人去做藍領的話,那我想它這個目標就是空談。」
外界關注,川普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,中共以出口為目的的製造業受到打擊,這種情況是否會讓中共培養大國工匠的目標進一步受挫?
黃大衛:「美國對中國徵收高關稅的本質,就是打擊中國的依靠美國出口,依賴於出口經濟,打擊它這個可能性。在這種對戰中,北京的終戰計策可能變成了一個比較矛盾的產物。既要想靠出口撐起高科技的製造,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,但又想用內循環撐住供應鏈。但在真正經濟制度方面,政治制度方面又不可以放權去鼓勵工人,也沒辦法在社會福利方面提高工人的一個保障。結論是,要是想在外需下降、內部極力不足情況下,把大國工匠要變成現實的話。這非常非常困難。」
學者認為,歸根究底還是一個社會制度的困局問題,不是年輕人進不進工廠,而是整個中國社會價值觀階級問題。
編輯/黃億美 採訪/易如 後製/陳建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