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4月12日訊】美國總統川普9日宣布,暫緩實施「對等關稅」90天,在此期間僅實施10%的對等關稅,作為談判觀察期。目前已有超過75國希望進行談判也沒有採取報復行動。而中共在關稅戰選擇奉陪加碼84%,結果換到川普125%回擊。中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11日發布公告,再提高至125%,如果美國後續再對中國加徵關稅的話,他們不跟了。
美國白宮4月10日澄清,對中關稅要再加上先前因芬太尼氾濫而加徵的20%關稅。也就是說,由於中共一再報復川普的「對等關稅」,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提高到145%。
11日,中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公告稱,從12日起,將從美國進口的所有商品的稅率,由84%提高到125%。不過,公告也說,如果美國後續再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,中方將不予理會。
隨著美國對75個國家「對等關稅」暫緩實施90天,外界認為,這起史無前例的關稅貿易戰,瞬間縮小到美中兩國對決。
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(DAVY J.Wong):「川普不是在建立一個長期的聯盟,而是用時間跟壓力去塑造一個選邊站,站隊的一個成本。90天期限等於一個談判窗口,選邊站在美國那裡不選擇中國,降低報復的風險,他不是要別人來屈服美國,是讓對方覺得站在中國可能會更吃虧。對很多國家來說,這代表他們可以不去支持美國,但是儘量不要去支持中國,要是支持中國的話可能會導致高關稅。」
東南亞國家聯盟各成員國經濟部長,10日舉行會議後達成一致立場,承諾不會對美國的關稅措施採取任何報復行動。
黃大衛:「東南亞不像北京那樣有地緣政治霸權的慾望和野心,他們希望最大化的在中美之間的競爭,能拿到自己的好處。中美競爭越激烈,東南亞國家越能夠得利,他們深知到自己與北京的貿易關係很密切,但並不得到信任,特別是現在南海問題、台海問題,令到整個東南亞都覺得有點警覺。另外來說,東南亞國家都不敢去報復美國,而是把美國留作一個制衡中國在東南亞發展的一個籌碼。所以東南亞國家是一個模糊地帶的操作,就是它坐收漁翁之利的一個做法。」
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(Ursula von der Leyen)10日表示,歐盟將暫緩原訂對美國商品課徵的反制關稅計劃90天,以回應美國總統川普最新的貿易政策轉向。
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:「確實歐盟高層才與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進行高層互動,氣氛看似友好,但轉眼面對美國關稅風暴時,卻選擇暫緩報復,留給談判空間。這種迅速轉身,看起來像是翻臉,但其實我更認為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歐洲式戰略模糊,與現實主義的操作。那當然這種現象,主要還是在於歐盟或者歐洲與中國是對話有餘,但信任不足。」
美中對峙將不再只是口頭爭端,而是進入結構性升級的新階段。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認為,所謂統一戰線的基礎,是各國無法忽視美國市場跟資金的來源。
孫國祥:「在面對美國的懲罰性關稅威脅時,與其對抗不如尋求豁免或緩和,以避免經濟的損失,當然,許多國家雖與中國有深厚的經貿關係,但同時對中國的產業補貼、不透明市場、地緣政治野心感到疑慮,不願在對美的問題上,完全站在中國的一邊。川普打造的對中關稅聯盟看似統一,實際上,是各國在現實主義考量下的策略回應,也反映是對中國戰略防範與對美國經濟依賴的兩種力量的權衡。」
黃大衛:「要是中國跟美國,沒有進行實際性的談判的話,可能各自去鞏固自己的小集團一個框架,最後結果可能導致世界貿易秩序可能正式破裂,一個以中國以及它的一些貿易伙伴,還有這個俄羅斯、伊朗、北朝鮮、亞非拉國家。另外一些就是以西方為主的國家,可能就正式分裂成兩三塊的格局。總而言之,川普現在目前不是在建立一個所謂統一戰線,而是利用空間來換時間,用壓力來重新構建全球的貿易秩序。」
評論認為,90天是一場測量盟友的站隊問題,試水的一個政策博弈。這不僅是經濟策略,更是一場「價值同盟」的宣言。
編輯/黃億美 採訪/駱亞 後製/Ton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