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6月13日訊】中國政府近日限縮稀土出口,改為實施六個月短期出口許可,儘管允許部分對美出口,但也引發外界擔憂,北京是否將稀土作為貿易談判籌碼。專家也示警,台灣並未針對稀土進行供應鏈調查,風險意識急待提升。
美中倫敦第二階段談判,雙方看似握手言和,中共對稀土產品出口實施「先審後發」制度,《華爾街日報》引述消息人士指出,中共只給予美國汽車廠商及製造商為期六個月的稀土出口許可,可能是為下一輪談判掌握籌碼。
「稀土」並非稀有,而是開採較難、環境污染、提煉門檻較高。主要包含17種元素,分為輕稀土與重稀土。舉凡電動車馬達,要用到的(釹、鏑),國防設備要用到的(鈥、鉺),多數為重稀土,部分智慧型手機、硬碟與晶片製程中,也依賴多項稀土元素作為穩定功能材料。
美國地理學家暨人文科學研究所資深客座研究員 Julie Michelle Klinger:「稀土元素幾乎應用於你能想到的所有技術領域,可以想像一下,手機、醫療技術、軍事技術、能源生產技術或石油精煉,稀土元素很可能在這些技術中發揮作用。(使用範圍)從外科手術應用到飛彈和智慧炸彈的導引系統。」
全球約70%的稀土由中國開採,其餘30%主要由緬甸、澳洲和美國開採。 但全球開採的90%稀土,卻由中國化學加工提煉。一旦中國收緊稀土出口,影響「牽一髮動全身」。可能導致:電動車生產中斷、交期拉長、晶片與航太科技部分材料斷貨、國際價格劇烈波動,引發成本壓力。
美國在拜登時期,著手啟動稀土供應鏈調查,設立 2027 年前逐階禁用中國稀土禁令,國防部已啟動供應鏈調查,尋求建立替代來源。
民間企業,特斯拉、GM、BMW 等車廠積極開發不含重稀土的馬達技術,Amazon、Microsoft 投資回收廠;MP Materials 與多國合作建立替代供應鏈,試圖降低依賴中國供應鏈。
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:「短期內大概也不是三五年就可以一次搞定,它大概都要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,才有辦法做(稀土供應鏈)移轉。現在新一代的飛機裡面,他們其實在討論的就是說,我怎麼『去中國化』。從源頭開始看的話就是連材料端,就要開始去分析說,我是不是可以不要用到這些稀土的原料。或者說我是不是能夠,自己在美國境內找到這些稀土的原料做開採,然後做小量的供應。」
中共當局,現階段將稀土作為主要戰略資源籌碼,將牽動全球高科技與新能源發展路線。各國備援機制是否來得及,可能成為下一波供應鏈危機的關鍵。
新唐人亞太電視沈唯同台灣台北整理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