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禁聞】中國三大崗位鐵飯碗不再「鐵」?

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6月20日訊】在中國經濟疲弱,地方財政吃緊的情況下,中共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組報告中,首次提及要「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」。有分析人士指出,接下來可能有三大崗位的人員會丟掉「鐵飯碗」。

「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」,首次出現在今年兩會的中共政府工作報告中。

隨後,中共媒體《新京報》就推出「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乃大勢所趨」的評論文章,稱這既是「利當前」,也是「惠長遠」。

分析人士認為,這意味著接下來可能會有一些崗位被移除出事業編制。

原大陸資深資本人士徐真:「為了避免引發群體事件,它會分成兩步走,第一步是合同制、聘用制,或者自付盈虧,第二步就是大規模的裁員。這些現象的背後是中共的財政,入不敷出,它要過苦日子了,要節流了。」

旅美中國人權律師吳紹平認為,經濟持續下滑,失業率大增,財稅收入嚴重不足,很多地方入不敷出,是中共這樣做的最主要原因。

旅美中國人權律師吳紹平:「當然再加上今年更加特殊的情況,就是川普政府發起了貿易戰。無疑對中共的經濟來講又增加了一個很不確定的因素。」

有分析文章認為,接下來可能會有三大崗位將被移出事業編制,包括教師、醫護、社區工作者等。

首先,在高校方面,「編制週轉池」和「備案制」近幾年在多個省試點和推廣。文章說,雖然週轉池編制還是事業編制,但已經不是鐵飯碗,用八個字來形容:人編捆綁,人走編收。

而備案制和傳統事業編最大的差異在於具有合同期限。合同期滿,就要根據考核決定是否續聘。

另外,國內高校在人事制度上也在大規模試探「非升即走」,這就打破了教師終生制,但執行過程同樣備受爭議。

其次,醫生和護士的「鐵飯碗」也不像過去那麼「鐵」了。很多公立醫院採取合同制,與醫護職工簽訂勞動合同,他們沒有正式編制,還經常面臨考核。

而社區工作者,也就是在街道辦、居委會、婦聯、社區等城市公共服務的人員,他們的崗位編外化這兩年也變得嚴峻,「編外招聘計劃」等隨處可見,而且應聘者中不乏清華、北大、復旦等高校的碩士甚至博士生。

徐真:「也許今後公務員、事業單位裁員將成為常態。現在不是已經開始吹風了嗎?就是告訴大家要做好心理準備。」

吳紹平:「講白了就是拋包袱。教師、醫護人員、社區工作者,他們基本上在體制裡面沒有什麼實質的權力,他們是依附在體制邊緣的人,所以中共首先開刀就拿這些群體開刀。」

吳紹平表示,現在中國社會就業形勢極不穩定,如果這三大崗位的群體加入失業大潮,對中共的執政穩定性一定會產生衝擊。

吳紹平:「罷課,醫護人員罷工等等,這樣的事情就可能增多,因為他現在不是說僅僅是減掉這些人員,他就能解決他的這個財政入不敷出的問題,他的減員他也只能有限度的減員。因為他非常清楚,如果是大規模的減員的話,它一定會引起社會的動盪。」

2023年,中共發布的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》,明確「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%的比例進行精減」。

如今中共繼續吹風要「嚴控財政供養人員規模」,引發輿論不滿。

重慶網友說,財政緊張的關鍵是為過去政府投資失敗在買單。

一名遼寧網友說:每次精簡一點人的同時會進入更多人。

雲南網民則感嘆:節省了半天也就幾千萬,挖個馬路,幾個億就過去了。

吳紹平:「網民之所以吐槽,就是因為中共所謂的經濟改革,一是政策不對路,第二個每次經濟改革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使得實際上經濟的效果並沒有體現出來。」

吳紹平表示,實際上老百姓有著巨大的不滿,各地政府的鋪張浪費、貪污等問題,遠比教師、醫生等財政供養人員所需要的工資要多得多。

編輯/王子琦 採訪/易如 後製/高玉

分享:

相關文章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