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陷入超級內卷 各地搶垃圾 專家析深層原因

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6月20日訊】中國經濟「內卷化」競爭日益激烈,連垃圾產業也難逃厄運。據媒體報導,中國各地焚燒廠開始四處搶垃圾,連掩埋多時的陳腐垃圾也不放過,甚至還出現花錢買垃圾等荒誕現象。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?請聽專家的解析。

據中共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《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顯示,去年,中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的清運量為26236.62萬噸,每天平均清運71.88萬噸;而全國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,每天是115.55萬噸,出現嚴重產能過剩。

為彌補垃圾不足的問題,很多地方開始從填埋場挖運陳腐垃圾,有的地區還四處搶垃圾。據大陸媒體報導,湖南兩家垃圾焚燒廠甚至出錢買垃圾,還給物業公司支付「介紹費」,每噸垃圾可拿到50元人民幣的回扣。

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:「垃圾不夠燒的荒誕現象,實際上反映出三個層次問題。第一個,表面現象是環保政策綁架加產能過剩。這些垃圾廠很多時候跟政績綁架,導致產能過剩。第二,中國經濟放緩加上消費降級,加生產出口也相對來說訂單減少,就垃圾也變少了。第三,深層次的病罩是內捲化的邏輯,滲透到各行各業,垃圾廠也可能也身在其中。」

2003年,中共對垃圾焚燒處理,從原本的政府負責轉為開放特許經營,並大力推廣垃圾焚燒發電BOT模式。2006年,當局又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,垃圾焚燒發電因此能拿到更多利潤,致使垃圾焚燒快速成為各地的一個熱門產業。

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恒青:「現在表現出來的是沒有原料了,但實際上深層原因,確實就是它的結構性的問題,只要是有領導一拍板,然後馬上就有財政補貼,然後馬上大家就一窩蜂。」

據統計,截至目前,全世界的垃圾焚燒廠加起來約有2,100座,而中國就有1,010座。

但據E20研究院2023年調研的數據顯示,中國垃圾焚燒廠的平均負荷率約為60%,40%的產能處於閒置狀態。

分析認為,隨著中國人口、經濟、就業、消費和資源等多個領域的關鍵指標嚴重下滑,內卷情況會繼續惡化。

黃大衛:「垃圾焚燒的市場冷卻是一個城市經濟活力的隱喻。垃圾不代表增長,不代表環保,而是代表消費停滯,生產萎縮,物流斷鏈,整體的經濟活動在減少。」

李恒青:「現在應該說中國的問題,真的是叫按下葫蘆起個瓢。垃圾處理廠啊,分銷廠啊,這個也跟造車實際上是一樣的,它一直都是翻版這個模式的。就使得現在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的一個過剩的產能。」

新唐人電視台記者唐睿、易如採訪報導

分享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