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06日訊】人工智能無處不在,甚至有人用AI模仿出去世的音樂家推出新歌。對此,音樂人敦促立法,確保AI產品符合道義,對社會負責。
在今年的全美音樂商人協會(NAMM)音樂展上,人工智能走進了人們的視野。
來自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馬託內利,在演奏吉他的同時,用手掌敲擊吉他的不同部位,而AI可以在提取這些聲音信息後,生成打擊樂器的效果。
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博士生馬託內利:「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從我的敲擊中提取盡可能多的信息,讓我無需使用複雜的介面的大量的傳感器,就能得到精確的合成效果。」
美國音樂迷肯·普里斯:「這(AI)將改變吉他演奏的方式。毋庸置疑。」
過去幾十年來,音樂人一直在利用新技術來完善音樂創作,但他們從未面臨今天這樣的挑戰。人工智能已經可以獨立製作音樂,自行生成樂譜和歌詞。
英國搖滾歌手Amy Love:「我不喜歡它,我們不喜歡它。我覺得如果你讓AI來幫我寫歌,尤其是要模仿我們,那就不酷了。」
去年11月,披頭士樂隊發行了最後一支單曲,在主唱約翰·列儂去世44年後,終於利用人工智能提取了他留在錄音帶小樣裡的聲音,完成了製作。
而華納音樂也表示,計劃利用人工智能重現1963年去世的法國歌手伊迪絲·琵雅芙的聲音。
看似無所不能的人工智能,正在引發人們對法律和道德問題的擔憂。
國際唱片聯合會法律政策總監Abbas Lightwalla:「這些AI工具可以克隆藝術家,克隆他們的個性、聲音、照片、名字、肖像。這樣的非法開發,會把生成式人工智能置於風險之中。」
專家們呼籲政府儘早立法,確保AI音樂產品符合倫理道德。
Abbas Lightwalla:「我認為我們需要確保AI的發展是在負責任和符合道德的基礎上進行的。」
新唐人電視台記者任浩、喬安綜合報導